skip to main content
顯示結果: 查詢種類 顯示結果: 查詢種類 索引

选》李善注语言学研究

贺菊玲 2009

可取得全文

引用 被引用
  • 題名:
    选》李善注语言学研究
  • 著者: 贺菊玲
  • 描述: 博士: 汉语言字学; H146; 蕭統《》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詩總集,共收錄自周至六朝七八百年間工30位知名作者和少數伕名作者的作品780首,體裁38類。大多采飛揚,各種體的主要表作大致具備,反映了先秦至南北朝時期的語言面貌,是具有多方面研究價值的獻之一。在》注本中,唐李善注獨冠群首.李善對《》語音、辭彙、修辭等語言現象的觀察概括,為今人理解研究《》提供了依據,對李善注的研究也成為“學”的重要内容之一。雖然從古至今,學界對李善注的研究從未停止過,并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從語言學的角度對《注》進行研究的遗不多,在這個領域尚可進行進一步探討。本即從音韻、詞義注釋、音義關係三個方面對李善注進行研究。   在研究李善注之前,首先要對前賢的研究成果有所瞭解,以便論能够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推進。因此論的第一章即緒論部分首先介紹了《》及李善注的有關情况以及前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對自己使用的版本予以說明。此外,這一章還闡述了本題的研究意義以及自己的研究方法,力圖客觀地解釋李善注的語言學成就,以期為學研究盡綿薄之力。   論的第二章分析了李善注中的“協韻”這一注釋術語。學界來對“協韻”一詞非議頗多。章通過對李善注中25例“協韻”的逐一具體分析,得出較為公允的結論:“協韻”是李善用直音和反切的方法為《》詩中的常用字注音,用來說明押韻情況的。他本着嚴謹、審慎的態度,基本上能從語音的客觀事實出發來對詩中韻字進行說明,注意到了語音的變化,得出的結論是較為客觀、科學的。李善所注的“協韻”,不同于後世朱熹等人的“叶(協)韻”。雖然所注之音未必全部正確,但是并非像有些學者說的那樣,是“隨意轉讀”,更沒有“模糊了古音面目”。相反,其中的多數注音,為我們研究上古到中古語音的演變提供了客觀依據,成為漢語音韻學研究的寶貴資料。   論的第三章探討了李善注中的詞義注釋。李善對《》詞義的解釋,基本上可分為兩個類型:引證典籍以證詞義(也稻徵引式注釋)和用自己的語言直接解說。李善的徵引式注釋,包括使用辭書注釋,使用典籍舊注,以獻為證,以及使用前注釋。那些亡佚的典籍,為輯佚工作和語言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對于典籍舊說中有疑誤的地方,李善能够從語言事實出發,進行補充或者訂正。對李善直接解說的詞語,論從注釋方式和注釋用語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無論注釋方式還是注釋用語,李善都繼承
  • 出版者: 四川大学
  • 建立日期: 2009
  • 語言: 中文
  • 資源來源: 学位论文 (Dissertations of China)

正在檢索遠程資料庫,請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