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音樂作為族群辨識工具」的探討─以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的歌樂系統為例

毓芬, 曾 2012

線上取得

  • 題名:
    「音樂作為族群辨識工具」的探討─以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的歌樂系統為例
  • 著者: 毓芬, 曾
  • 描述: 台灣原住民族中的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雖然已各自成為政治上的獨立族群, 但這兩個族群在語言及文化等諸多面向上的高度同質性,卻不斷引發爭辯,形成族群辨識上的糾葛與矛盾現況。針對上述的文化研究議題,筆者在本論文中提出另一種學術探討的可能性,即是針對族群音樂進行分析、進而比較其文化脈絡的共相與殊相性,以期能提供族群辨識上具有意義的參考資料。此一試圖以音樂來辨識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之文化異同的學術嚐試,乃是奠基於筆者針對這兩個族群所進行的音樂普查結果:筆者於2005-07 年間,藉由實際的田野調查蒐集到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影音資料共164 筆,並完成上述資料的歌詞記音、意譯、大意解說以及歌曲採譜工作。研究資料蒐集完成後,筆者進一步從事音樂資料的「分類-分析-歸納」工作。在分類上,分別從歌詞與旋律的角度切入,整理出各族群的「歌曲類型」與「曲調類型」;至於音樂分析,由於涉及整個族群音樂資料的比較分析,不同於單一曲目的分析,因此結合Jean-Jacques Nattiez音樂符號學、Heinrich Schenker分析法以及John Blacking功能主義等不同分析概念,共同析理出此兩個族群各自的音樂基本語彙;最後,則歸納出其族群音樂的「內在功能結構」(function)。在本論文的最後階段,筆者從Blacking的功能主義角度,來詮釋族群音樂內在功能結構的意義。這兩個文化群體之間的血緣及文化關係有如兄弟之親,表現在其音樂皆建構於「re, mi, sol, la」四音組織之上的事實;然而隨著長期的分化與遷徙,其各自的音樂系統逐漸形成「大同小異」的分歧現象──此現象具現於本論文之「內在功能結構」的分析結果:賽德克族為「la-mi-sol-mi」,而太魯閣族則是「sol-mi-la-mi」。這些基本音型潛藏於族群歌唱行為背後,支配其各自的曲調結構。這樣的研究結果,印證了John Blacking的結論:「一個特定族群的音樂風格是其各個文化面向的象徵性表達」。
  • 建立日期: 2012
  • 格式: 22419715 bytes
    application/pdf
  • 語言: zh TW
  • 識別號: http://nutnr.lib.nutn.edu.tw/handle/987654321/6200
  • 資源來源: NUTN IR

正在檢索遠程資料庫,請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