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顯示結果: 查詢種類 顯示結果: 查詢種類 索引

中国文学史需要中国立场——中国文学史需要中国立场

方铭 刘毓庆 廖名春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Vol.39 (1), p.76-81

可取得全文

引用 被引用
  • 題名:
    中国文学史需要中国立场——中国文学史需要中国立场
  • 著者: 方铭 刘毓庆 廖名春
  • 主題: 中国古代文学 ; 中国文学史 ; 学科调整 ; 教材编写 ; 文学研究者 ; 方铭 ; 纯文学 ; 载道 ; 长春出版社 ; 魏晋文学
  • 所屬期刊: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Vol.39 (1), p.76-81
  • 描述: 长春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由北京语言大学方铭教授等共同主编的四卷本《中国文学史》,被认为是一部“立足于中国文学本位立场”的中国文学史。方铭教授在序言中说:“中国古代文学有数千年的历史,并且在没有接触西洋文学观念之前,它不但存在,而且有着作者和读者共同认可的社会价值,承担着作者和读者所认可的社会责任,并良好地发展着。中国古代文学家按照中国文学自身的运行方式为中国的读者提供着文学消费。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相对独立存在和演变,决定了西洋文学观念和中国文学实际的隔膜,当然,这种隔膜绝不意味着互相对立。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承袭西洋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渐渐被忽视,中国古代文学史变成了西洋文学观念指导下的中国的文学演变史。这显然是不妥当的。”方铭教授认为,文学本来是中国固有的学科概念,20世纪文学史研究者的错误就在于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学”不是“文学”,即与西方特别是苏联的“文学”概念不同,所以,文学研究者和文学史写作者都努力用西方的文学概念来寻找中国古代文学的所谓“文学性”,在文学起源问题上,重构了所谓中国文学起源于“神话”的神话;把日本人提出的以西方近代所谓“纯文学”标准建构的“魏晋文学自觉说”作为中国文学成熟和独立的标志;以想象性、虚构性、形象性为单一标准,评价作家作品的优劣;以西方文学的三分法或者四分法来给中国古代文学分类,没有给中国独有的文体以充分的重视;以似是而非的所谓“封建思想”否定中国文学所具有的载道传统的价值。凡此种种,都严重扭曲了中国文学的本来面貌。因此,方铭教授主张应该在编写中国文学史的时候,体现中国立场、中国视角、中国价值、中国方法。同时,方铭教授认为,近些年,随着学科调整和大学教育普及化,中国文学史教育有去学术化的倾向,这不应该是发展方向,所以,强调教材应该体现学术性。另外,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中国文学史应该涵盖中华各民族文明的成果,应该体现多元性。我们认为这些观念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因此,我们选发了方铭教授撰写的《中国文学史》前言,以及其他几位学者的评论,表达对方铭教授提出的《中国文学史》教材编写和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的关切。
  • 語言: 中文
  • 識別號: ISSN: 1007-8444
  • 資源來源: Alma/SFX Local Collection

正在檢索遠程資料庫,請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