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顯示結果: 查詢種類 顯示結果: 查詢種類 索引

高质量教育体系下的适应性课程研究

余乐 2022

可取得全文

引用 被引用
  • 題名:
    高质量教育体系下的适应性课程研究
  • 著者: 余乐
  • 描述: 硕士: 课程与教学论; G632.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具有更公平、更多元、更智慧、更可持续等丰富内涵,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理性选择。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如何走向高质量发展成为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关键问题。因此,立足于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对适应性课程进行了探析。  课程是跑道,更是“跑”的动作本身,随着课程范式的不断转化,课程逐渐成为一个符号与价值相统一的多元话语体系,在此过程中,课程的适应性本质也得以彰显。如果说课程的适应性本质是课程本身所具有的,那么,适应性课程则是后天逐渐形成的,是人们对课程的感知、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的结果,所以,适应性课程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一种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课程理念与思想,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在适应性课程中,为了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课程需要根据学生主体所存在的不同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做出适时的、有针对性的调整,主要包括为学生提供弹性化的课程目标、可选择性和补偿性的课程资源以及综合化的课程评价等。就其具体内涵而言,适应性课程既是对差异存在的观照,也是对课程公平性、包容性等属性的描述,更是对课程发展的一种价值导向。同时,适应性课程具有丰富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能够支持课程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实现课程与社会的场域共在以及强化课程与学生发展的意义关联。  通过综合运用访谈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从“课程研究者、中小学管理者、中小学教师”三类群体中进行分层抽样,共选择出13名作为访谈对象,并随机选择学校课程制度和教师教学设计作为预分析文本。最后分析发现自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各地区、各学校、各主体课程开发的积极性虽然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功利化取向较为明显,严重遮蔽了课程的内在价值。同时,透过我国随班就读模式不断完善的表象,也可以发现课程在处理差异问题时仍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此外,在课程意识上,教育者虽然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但在具体的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活动实施中仍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掣肘了学生的个性表达,所以,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现行课程严重缺乏适应性。其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资源建设的可持续性不足;二是教师的课程素养不够完善;三是家校关系被动,难以形成课程实施合力。  因此,为了解决课程中适应性不足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真正
  • 出版者: 华中师范大学
  • 建立日期: 2022
  • 語言: 中文
  • 資源來源: 学位论文 (Dissertations of China)

正在檢索遠程資料庫,請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