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資源種類 顯示結果: 顯示結果: 查詢種類 索引

作出臺味:日本蓄音器商會臺產製策略初探

王櫻芬(Ying-Fen Wang)

民俗曲藝, 2013-12 (182), p.007-058

可取得全文

引用 被引用
  • 題名:
    作出臺味:日本蓄音器商會臺產製策略初探
  • 著者: 王櫻芬(Ying-Fen Wang)
  • 主題: colonial Taiwan ; Nippon Phonograph Company ; pop songs ; Taiwan Columbia Records ; Taiwanese Opera ; THCI ; TSSCI ; 產製 ; 日本蓄音器商會 ; 日治時期臺 ; 歌仔戲 ; 流行歌 ; 古倫美亞
  • 所屬期刊: 民俗曲藝, 2013-12 (182), p.007-058
  • 描述: 日本蓄音器商會(簡稱日蓄)是最早將工業引進臺的日本公司。從1914年到1943年為止,它總共發行了兩千多面的臺。雖然其原盤完整保存於大阪的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而其實體和目錄也有不少存於收藏家手中,但是有關其產製和發行過程的資料卻相當匱乏,以致過去以來的研究大多是針對其產製發行的結果而非其過程。筆者有幸於2012年取得三份新出土的日蓄臺檔案資料,包括原盤清單、錄音日誌、新譜發賣決定書,為我們研究其產製和發行過程提供了珍貴罕見的一手資料。本文即以此三份新出土的資料為主要根據,輔以其他史料(金屬盤、聲音檔、報紙、照、圓標、樂譜等),考證各個錄音的日期和地點,重建其產製過程,並藉此詮釋日蓄臺因應殖民地有限條件的產製策略。筆者發現日蓄臺的錄音地點並非以日本為主,而是歷經了臺北(1926-1927)、臺北/東京(1929-1931)、東京/大阪(1932.3-1933.7)、東京(1933.8-9)、東京(1934.9-12)、臺北(1936、1938)、東京(1939.5)等七個階段,且臺與日本的錄音有明顯的不同。臺北的錄音多為傳統樂種和樂人,內容較為多元,演出人員較多,西樂演奏水準較低,錄音音質較差。東京/大阪的錄音,則樂種較為集中,以流行歌和歌仔戲為主,演出人員較少,且多為固定班底,西樂演奏水準較高,錄音音質較佳。由此推測,錄音地點的選擇主要是以錄音內容和音質作為考量。由於臺欠缺西樂的演奏和編曲人才以及錄音技術和設備,因此如果演出的內容牽涉較多西樂或要求較高音質,則須移師日本錄音,但是若牽涉較多漢樂,則在臺錄音。錄音時程和人員的安排則有成本考量。為了節省成本,錄音是採分批進行,每批先密集錄音,累積存貨,再慢慢發行,且錄音順序不等於發行順序(其中流行歌的錄音主要集中在1933年8-9月、1934年11-12月、1939年5月三批)。同時,為了精簡人員,演出人員必須流行傳統兼演,且依樂種和商標的不同而用不同藝名發行,形成日蓄臺的特殊現象。
  • 出版者: : 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 語言: 中文
  • 識別號: ISSN: 1025-1383
  • 資源來源: Airiti Library

正在檢索遠程資料庫,請稍等

  • 查詢:
  • scope:("NUTN"),scope:(NUTN_ALEPH),scope:(NUTN_IR),scope:(NUTN_SFX),primo_central_multiple_fe
  • 顯示現有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