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白話字資料中的台語文學研究

黃佳惠; Huang, Chia-hui 呂興昌; 鄉土文化研究所 2000

線上取得

  • 題名:
    白話字資料中的台語文學研究
  • 著者: 黃佳惠; Huang, Chia-hui
  • 呂興昌; 鄉土文化研究所
  • 主題: 白話字; 拼音文字; 台灣教會公報; 台語文學; phonetic symbols; phonetic writing system; Taiwan Church News; Taiwanese literature
  • 描述: 十九世紀中葉有許多外國宣教士到中國傳教,鑑於漢字文盲甚多,是傳教的一大阻力,因此將拼音字的觀念引進中國,並發行報紙及出版書籍來進行傳教。白話字是以廈門音為主的羅馬拼音文字,可以記聲音及聲調,於十九世紀中葉由基督教長老教打馬字牧師等人研究推行,在當時廈門一帶有不錯的成效,讓許多不識漢字的文盲經過短時間的學習就可以自己讀白話字聖經及報紙,大有開啟民智的作用。 自十七世紀以來,台灣陸續有許多來自福建南部如漳州、泉州、廈門等地的漢人移民,因此基督長老教巴克禮牧師(Rev.Thomas Barclay, 1849-1935 )極力推動白話字來傳教;台灣第一份的白話字印刷報紙於1885年7月正式誕生,名為《Tƒi-“an-hš-siƒŽ K…u-h”e-p‧》(台灣府城教會報),曾異名為《Tƒi-lƒm Kau-h”e-p‧》(台南教會報)、《Tƒi-“an K…u-h”e-p‧》(台灣教會報),後定名為《Tƒi-“an Kau-h”e Kong-p‧》(台灣教會公報),創刊至今已有115年的歷史。在國民政府的壓制之下,1970年1月改為中文出刊,在此之前都是以白話字書寫,這是一份以基督教精神為中心的刊物,內容包羅萬象,有宗教、道德勸說、科學新知、歷史、遊記等等相當豐富,且保存完整,是研究教會歷史、社會變遷、平埔族歷史等的好素材,也是研究台語語詞、語彙、語言變遷的資料庫。 藉由印刷機之力,長老教會也陸續出版白話字書籍,除了宗教書籍之外,也有字典、天文地理、歌曲、字母學習、醫學、文字學、文學等書籍問世,形成白話字的使用圈,這樣口筆一致的書寫相當有利於台語文學的創作,本論文以1885年到1942年的《台灣教會公報》為資料來進行研究,發現詩、散文、小說及戲劇兼具,此外賴仁聲牧師及鄭溪泮牧師也都有小說問世,這樣的成績可視為白話字工具的成功,白話字文學是白話文的實踐者也是台語文學的創作先鋒。 本論文所探討的白話字作家清一色為教徒,大多是能讀寫漢字,其作品的宗教氣息濃厚難免;白話字作家不需考慮漢字使用的問題,自然創作出台語文學,將台語的文化及思考充分表現在作品中,與1920到1945年間同時期台灣文壇的中國白話文文學比較來說,白話字文學是以宗教信仰做出發來關心窮苦大眾,較不具反抗或政治意味。 儘管白話字學習快速、使用簡易,但還是以教徒為主要使用族群,教外人士因宗教、排外或漢字中心主義等因素,接受程度並不高。台灣文學研究應該要擺脫大中國思想,正視台灣是多族群、多語言的事實,拋棄漢族及漢字中心主義,將各族群的各種形式包括口頭的、漢字的、非漢字的文學資料都納入,才能建構完整而全面的台灣文學發展史,因此白話字資料絕對是台灣文學不可忽視的寶貴資料,值得做深入的研究。
    碩士
  • 建立日期: 2000
  • 格式: 121 bytes
    text/html
  • 語言: 中文
  • 識別號: http://nutnr.lib.nutn.edu.tw/handle/987654321/4794
  • 資源來源: NUTN IR
檢索清單  1

正在檢索遠程資料庫,請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