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王鳴盛《蛾術編》之探析

惠貞, 張 2004

線上取得

  • 題名:
    王鳴盛《蛾術編》之探析
  • 著者: 惠貞, 張
  • 描述: 中國的圖書目錄產生的很早,自劉向、劉歆父子在目錄工作上的實踐,後來班固的《漢書藝文志》、阮孝緒的《七錄》及《隋書經籍志》等,對目錄學的發展,皆有正面的助益。所以中國目錄的發展如《隋書經籍志序》所言:「古者史官既司篇籍,蓋有目錄以為綱紀,體制湮滅,不可復知,孔子刪書,別為之序,各陳作者所由。韓、毛二詩,亦皆相類。漢時劉向《別錄》、劉歆《七略》,剖析源流,各有其部,推尋事迹,疑則古之制也。」至於稱為目錄學的專有名詞,尚須等到清代。北宋仁宗時,蘇象先在《蘇魏公譚訓》卷四中說「祖父謁王原叔,固論政事,仲至侍側,原叔令檢書史,指之曰:此兒有目錄之學。」這是目錄之學名稱最早的記載,直至清代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中又提了出來,並與金榜、姚振宗、朱一新等人的提倡,使目錄學成為清代考據學中的顯學。王鳴盛的著作中,雖然沒有目錄學的專著,但具體觀念的呈現卻表現在《十七史商榷》和《蛾術編》兩部著作中。從體例的編排、書目源流的探討、善本書的蒐求、以金石碑文作為校勘的輔助,都是目錄學的內涵,王鳴盛都實際體現;尤其在目錄、版本、校勘三者互相作用,三者並論 。所以王鳴盛在談論目錄,實際上是包含校勘、版本的,另外加上辨偽內容,因此一部《十七史商榷》在校勘上,實際上涵蓋了目錄、版本、校勘及辨偽四項內容。而《蛾術編》更能具體表現王鳴盛的整個目錄學思想。在清代學術發展中,目錄學研究也因應考據古籍的緣故,成為學術的研究焦點。王鳴盛的目錄學思想,在當時並未成為主流,但在開創期而言,是值得重視的。
  • 建立日期: 2004
  • 格式: 844676 bytes
    application/pdf
  • 語言: zh TW
  • 識別號: http://nutnr.lib.nutn.edu.tw/handle/987654321/6590
  • 資源來源: NUTN IR

正在檢索遠程資料庫,請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