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資源種類 顯示結果: 顯示結果: 查詢種類 索引

象山道德與政治哲學分析 = The analysis of mor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Lu- Hsiangshan

余昇峰 (社會科教育) 國立臺南大學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 民100[2011

可在 府城總館  2樓參考書區  (DC CNR 100017 )取得(請點選下列選項)

  • 題名:
    象山道德與政治哲學分析 = The analysis of mor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Lu- Hsiangshan
  • 著者: 余昇峰 (社會科教育)
  • 國立臺南大學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
  • 主題: 內聖外王 心即理 心學 陸象山; Nei Sheng Original Mind Shin Jyi Lii Lu- Hsiangshan Wai Wang
  • 描述: 本研究是以儒家理想「內聖外王」的境界,作為分析陸象山道德與政治哲學的主要架構。象山其涵養「內聖成德」儒家個人品格風骨極致的思維理路。以「心即理」為核心基礎,把「尊德行」放在首位。透過「立志」、「辨志」來實踐。而「易簡」、「剝落」、「踐道」則為其修養工夫。至於象山「外王事功」的政治思維。上承孟子的「民本思想」。治理國家「尚德不尚刑」、「養民重在治吏」。象山更對當權者操弄「寬、猛」兩手策略來作為施政依據頗不以為然。象山心中所嚮往的政治理想境界,即上古夏商周風俗淳美、人心向道、制度完善的時期。除此之外,辨明象山與禪、象山與程顥、象山與孟子三者之關係也是本研究中所希望釐清的命題。象山之於禪學,僅可說是應用了禪宗的技巧,但仍保持內求「本心」的核心理路,棄絕禪宗的出世態度,說明陸學並非淵源於禪學。象山之於程顥,在根本理論處實有有明顯差異,陸學僅在境界取向上有所借鑑和吸收。程顥「心是理,理是心」的觀念,與象山從本心出發自然體悟天理的過程不同。象山心學真正所宗為本者乃「孟子」。象山自述承接孟子的方式是讀《孟子》書。透過本研究能夠發現,象山之學,其根本在「心」。而且,並非是某些獨特的人才有這個心,而是人人都有這個心。所以象山嘗言,聖賢與我並沒有什麼兩樣,所需要著眼者乃是「本心」澄明起來,而不被外物薰染,讓它自己主宰自己。正由於「心即裡」,只要此「心」能自然發用,就自然能實踐道德,自然能建構秩序,自然能「內聖外王」了。象山心學至簡至易且不離於世之所用,人人皆同此心,亦能心同此理。實為吾人修養真我、經世致用之必要根底。 This study is inten
  • 出版者: 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班,99學年度
  • 建立日期: 民100[2011
  • 格式: vi,152面 : 圖,表 ; 30公分.
  • 語言: 中文
  • 資源來源: NUTN ALEPH

正在檢索遠程資料庫,請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