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臺灣中部山區降雨中氫氧同位素時空變化及推估降雨來源

張, 聖凱 2016

線上取得

  • 題名:
    臺灣中部山區降雨中氫氧同位素時空變化及推估降雨來源
  • 著者: 張, 聖凱
  • 主題: 氫氧同位素; 三源混和模型; 平流水氣; 蒸散水氣
  • 描述: 水體中氫氧同位素會隨時間和空間產生變化,因此,分析其氫氧同位素組成,已成為研究氣候學、水文學、古氣候學,甚至生態學的重要資訊。尤其在水文研究中,了解降雨來源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台灣由於具有季風(夏季為西南季風、冬季為東北季風)與颱風兩種氣候上特徵、加上海拔差異大的地形上特點,提供了研究降雨中氫氧同位素隨時間(季節、颱風、年間)與空間(海拔梯度、山脈東西面向)變化的絕佳條件。本研究沿中部山區海拔每隔約200-300公尺設立樣點收集降雨,並分析其氫氧同位素組成,西半部山區(台14甲線公路)共累積了兩年(2009年6月-2011年3月)的資料、東半部山區(中橫公路)則累積了四年(2007年6月-2011年3月)。利用這些資料來探討(1)降雨中dD及d18O同位素的時空變化以及可能影響的機制,(2)利用降雨中氫氧同位素訊號以及三源混和模型(three-end-member linear mixing model)去推估中部山區平流水汽及循環水汽(蒸發及蒸散水汽)的貢獻。年間的比較結果發現,東半部2008年降雨d18O明顯低於其他三年,可能與反聖嬰現象有關。而東半部及西半部2009年降雨d18O明顯高於其他年,可能與聖嬰現象有關。此外,在大部分年間,結果顯示降雨模式間的d18O及d-excess值都呈現冬季降雨高於夏季及颱風降雨,顯示不同水氣來源對降雨中同位素組成有很大的影響。然而,東半部2008年夏季降雨中d-excess值明顯高於冬季降雨d-excess值,可能與反聖嬰現象有關。而影響d18O值變化的機制,依結果顯示,降雨中d18O值都與海拔間呈明顯負相關,與溫度則呈明顯正相關,然而d18O值與降雨量間則無明顯相關性。三源混和模型顯示,中部山區降雨主要還是來自平流水汽(fAdv)(55-60%),其次是蒸散水汽(fTr) (40%的貢獻度),蒸發水汽(fEv)的貢獻最少 (4%~6%)。顯示山區林地蒸發散水汽對降雨的貢獻占很重要的比例。
  • 建立日期: 2016
  • 格式: 1685149 bytes
    application/pdf
  • 語言: zh TW
  • 識別號: http://nutnr.lib.nutn.edu.tw/handle/987654321/7660
  • 資源來源: NUTN IR

正在檢索遠程資料庫,請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