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顯示結果: 查詢種類 顯示結果: 查詢種類 索引

日治時期中等學校教師檢定考試之研究

葉碧苓(Pi-Ling Yeh)

國史館館刊, 2014-09 (41)

可取得全文

引用 被引用
  • 題名:
    日治時期中等學校教師檢定考試之研究
  • 著者: 葉碧苓(Pi-Ling Yeh)
  • 所屬期刊: 國史館館刊, 2014-09 (41)
  • 描述: 中等學校教師檢定考試,其全稱為文部省師範學校中學校高等女學校教員檢定試驗,日治時期皆略稱為文檢。文檢制度自1885年開始實施,至1943年為止,共實施78回,此後因戰爭中斷3年;二戰後,1947-1949年改以「文部省中學校高等女學校教員檢定試驗」之名稱,又舉辦了3回,實施時間前後長達65年,總共81回。文檢制度設立的目的,主要是拔擢無法取得正式或更高學歷,而具有真才實學的教育人才。當一名稱職的中學教師除了必須具備相當的專科知識外,教育概論、教育心理學、各種教學法等教育知識是不可或缺的,這是為了確保非師範系統的應試者除了專業能力外,也能兼具教育基本知識,以能勝任教職。日治時期,臺灣地區報考文檢試驗究竟始於何時?目前無法斷言。1909年8月20日,臺灣總督府第一次舉辦文檢預備試驗,此後臺灣地區之應試者不必每年專程前往東京參加預備試驗,足見在1909年以前臺灣就有人報考「文檢」試驗,而必須每年專程搭船赴東京應試。文檢制度之實施對無相應學歷、但有教學能力之「秀才」是一大福音。有幸「登龍門」的合格者,不僅衣錦還鄉,更可藉此取得中學校、師範學校與高等女學校教師之資格。但其合格率低,難度又高,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如何在筆試超越眾人,並獲得口試主考官的青睞,非有一套周全的應試準備計畫不可。本文擬探究二戰結束以前日本與臺灣的中等教育師資之實際狀態,從「文檢」制度之治革、應試之準備,試圖全面性地探討文檢制度的實施過程,其次爬梳日治時期臺灣參加文檢者之概況,以究明文檢制度對臺灣中等教育師資之影響。
  • 出版者: 國史館
  • 語言: 中文
  • 識別號: ISSN: 1016-2933
  • 資源來源: Airiti Library

正在檢索遠程資料庫,請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