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顯示結果: 查詢種類 顯示結果: 查詢種類 索引

心理学的視点から捉える帰米二世「伊丹明」の人物像-山崎豊子の『二つの祖国』を中心に

王曉芸

中日文化論叢, 2015-07 (32)

可取得全文

引用 被引用
  • 題名:
    心理学的視点から捉える帰米二世「伊丹明」の人物像-山崎豊子の『二つの祖国』を中心に
  • 著者: 王曉芸
  • 所屬期刊: 中日文化論叢, 2015-07 (32)
  • 描述: 本研究以描寫真實人物日裔美國人伊丹明的故事-山崎豐子的《兩個祖國》為考察研究的對象。透過心理學家艾瑞克森「青年期的危機」的理論來分析歸美二世伊丹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面對「兩個祖國」二律背反的意識形態的衝擊下其心境的轉折與自我認同的歷程;透過本研究的考察可以了解在接受了鹿兒島加治木地區獨特的「鄉中教育」的教化薰陶下,文本中的登場人物在戰時中雖對移民國美國展現其忠誠心,但內心卻時時意識到另一個祖國日本的矛盾情結。這樣的腳色塑造也是當《兩個祖國》被NHK翻拍成電視劇時不為美國的日裔移民社會所接受的主要原因。在艾瑞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中可以發現「世代繼承」「歷史」「自己超越」三位一體的元素是人格發展的主軸,而這三個元素在青年期過渡到成年期的期間,是左右了人格的發展與自我認同的重要關鍵。《兩個祖國》中的主人公在歷經了鹿兒島特殊的「鄉中教育」的洗禮(=「世代繼承」);不見容於日本社會與承受美國移民社會的排日情結等歷史因素影響(=「歷史」);歷經了報社記者、語言訓練官、日裔語學兵、東京裁判的口譯訂正員(=「自己超越」)等三個人格發展的試煉過程,產生了自我認同的混淆甚至產生了精神官能症的現象最後步上自戕一途。在本研究中亦採用了有關描寫伊丹明生涯的相關著作,來探討小說文本的主人公與真實人物伊丹明的異同之處。透過本研究可以了解「歸美」日裔二代美國人所呈現的日本人移民美國歷史的另一面相。
  • 出版者: 中國文化大學日本語文學系
  • 語言: 日文
  • 識別號: ISSN: 1993-7482
  • 資源來源: Airiti Library

正在檢索遠程資料庫,請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