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資源種類 顯示結果: 顯示結果: 查詢種類 索引

戰時與戰後初期台灣農業組織的調整與變革(1941-1948)

黃仁姿(Huang, Jen-Tzu) ; (Hsueh, Hua-Yuan)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 2019-05 (51) [同儕審閱期刊]

可取得全文

引用 被引用
  • 題名:
    戰時與戰後初期台灣農業組織的調整與變革(1941-1948)
  • 著者: 黃仁姿(Huang, Jen-Tzu) ; (Hsueh, Hua-Yuan)
  • 所屬期刊: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 2019-05 (51)
  • 描述: 本文主要說明台灣的兩大重要農業組織:水利會與農會在二戰期間,基於殖民母國的戰時農業政策,導致此兩大組織被迫進行根本性的整編,因而在制度上發生重大變,而這樣的變對於該組織在性質、人事組成部分,所造成的影響與結果。其次,說明戰後接收初期,新政權如何看待此二組織並進行接收,與日治末期的戰時體制有何異同,而在接收的過程中,究竟由哪些勢力負責接收或取得組織領導權,從中觀察戰後初期的人事組成變所反映出的組織特性及體制運作的意義,藉此說明水利會與農會,在歷史變遷過程中所導致的性質差異。台灣的水利組織早期多由民間合資自行設立,日本統治台灣後,官方陸續頒布相關法令,使得台灣的水利事業逐漸步上「公共」過程。相較於此,農會組織較晚設立,於日治時期開始發展,且因官方介入的因素,使得農會在體制運作上,具有較濃厚的官方色彩,因此從成立背景而言,水利會與農會的組織特性便有所不同。經過二戰期間的整併與戰後初期的接收後,水利會與農會於組織特性產生相反狀況,水利組織受到國家支配的程度日趨強烈,其公共性質亦漸消逝,而官方色彩本較濃厚的農會,經過戰爭末期的整併,在當時亦受到當局統制,然正因為合併的結果,導致其基層組織的基礎,奠立於台灣民間資本的產業組合,也因為納入民間勢力進入農會,因此在戰後接收初期,民間勢力在農會較具影響力,而水利會相對由行政力量掌控。
  • 出版者: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 語言: 中文
  • 識別號: ISSN: 0301-9667
    DOI: 10.30383/TJH.201905_(51).0004
  • 資源來源: Airiti Library

正在檢索遠程資料庫,請稍等

  • 查詢:
  • scope:("NUTN"),scope:(NUTN_ALEPH),scope:(NUTN_IR),scope:(NUTN_SFX),primo_central_multiple_fe
  • 顯示現有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