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資源種類 顯示結果: 顯示結果: 查詢種類 索引

「臺灣歌曲」之「字調、詞句調」(Words)與「曲調、歌調」(Melody)之美學關係 以張炫文、林武憲之曲、詞創作〈草仔枝〉;呂泉生(居然)之詞、曲創作〈杯底毋通飼金魚〉為例

張清郎(Ching-Lang Chang)

音樂研究, 2009-05 (13)

可取得全文

引用 被引用
  • 題名:
    「臺灣歌曲」之「字調、詞句調」(Words)與「曲調、歌調」(Melody)之美學關係 以張炫文、林武憲之曲、詞創作〈草仔枝〉;呂泉生(居然)之詞、曲創作〈杯底毋通飼金魚〉為例
  • 著者: 張清郎(Ching-Lang Chang)
  • 所屬期刊: 音樂研究, 2009-05 (13)
  • 描述: 閩南語有八聲調,客家語有七或六聲調,包括「高、低、起、伏,抑、揚、頓、挫,長、短、強、弱,平、上、去、入,陰、陽、清、濁」…等邏輯規律的「字調」與婉轉美妙的「語言行腔」。足見在字、詞音的聲調中蘊含著無限的「音樂性」與「可唱性」。不管在單字或詞句,或「讀」或「講」或「吟」都有很豐富的『字調』和「語韻」與「歌唱」產生不可分割的精妙關係。因此在演唱時,除了應注意基本的「發聲法」外,更應在語言的發音、文字的聲調、語韻的平仄、押韻等基礎發聲中之「咬字」詳加研究;更審慎於「字、詞句調」與「歌調」的音韻關係之美,才能在展演中唱出清晰動聽的「臺灣歌曲」,也能讓聽眾激賞與感動。 本文首先論述臺灣歌曲(閩、客、原語系歌曲)「演唱法概要」,其中包括臺語語韻的結構認識,進而說明演唱時對音韻的掌握學習,接著一氣呵成的詮釋(草仔枝)及(杯底毋通飼金魚),包括歌曲的「意義」、「評述」、「演唱技巧」、「創作技巧」與「建議」。本文的研究期待演唱者與作曲者在演唱或創作「臺灣歌曲」時,除了注重「發聲法」與「作曲技巧」外,更必須遵行「字、詞句調」的規律邏輯,及精練「語言行腔」的演唱技巧,讓演唱歌曲之美,淋漓盡致地展現,共享「臺灣歌曲」之「真、善、美」最高藝術境界。
  • 出版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 語言: 中文
  • 識別號: ISSN: 2079-8857
    DOI: 10.6244/JOMR.2009.13.06
  • 資源來源: Airiti Library

正在檢索遠程資料庫,請稍等

  • 查詢:
  • scope:("NUTN"),scope:(NUTN_ALEPH),scope:(NUTN_IR),scope:(NUTN_SFX),primo_central_multiple_fe
  • 顯示現有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