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顯示結果: 查詢種類 顯示結果: 查詢種類 索引

纽约杂感(上)——兼论陈丹青、徐冰和西方当代艺术

王瑞芸

美术观察, 1997 (12), p.66-68

可取得全文

引用 被引用
  • 題名:
    纽约杂感(上)——兼论陈丹青、徐冰和西方当代艺术
  • 著者: 王瑞芸
  • 主題: 中国画家 ; 丹青 ; 博物馆 ; 后现代艺术 ; 女性艺术家 ; 当代艺术 ; 批评家 ; 杂感 ; 现代主义 ; 画廊
  • 所屬期刊: 美术观察, 1997 (12), p.66-68
  • 描述: 主持人语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而事实上,哪一句“老人言”。也无法帮人越过该越过的沟沟坎坎。从蹒跚学步到青春涌动,从中年的负累重重到老年的行将就木,该跌的跤一个都不少,该犯的错一样也不缺。所以人的成长是相当孤独的,不仅是因为面临无数无法言说的困惑时的无人指路,还因为老人说得再有理,路还得靠自己走,这个“亏”是吃定了的。艺术的路何尝不是如此呢?该怎么走,往哪里走,谁走得更对,谁又能担当起这个先知先觉?杜尚吗?非也。来自纽约的一篇杂感更道出了这种困惑是无国界的。 性别作为与生俱来的天然存在,在绘画中的生动表现就是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往往一眼就看得出来,虽然风格面貌也算丰富,但大体不属于强烈震撼一类。乍看细腻、微妙,再看敏感、神秘,细看下去或许还能体味出抗争、无奈与迷惘,看德国女画家佩特拉·达赫的画就是这样的感觉。 中西融合是个不老也不新的话题,在这个大标题下面是数代成千上万的画家奉献的艺术生命,虽称不上前仆后继那么壮怀激烈,可也确确实实凝聚着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的滴滴心血。在这条路上,没有一个巅峰需要他们超越,有的只是几个寥若星辰的楷模和无数个参照。严格说来,每一个这其间的探寻者都为后来人提供了一个参照,凭此一点他的艺术就足可以称得上是?
  • 語言: 中文
  • 識別號: ISSN: 1006-8899
  • 資源來源: Alma/SFX Local Collection

正在檢索遠程資料庫,請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