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草原管理的生态学理论与概念模式进展

李向林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Vol.51 (1), p.191-202 [同儕審閱期刊]

可取得全文

引用 被引用
  • 題名:
    草原管理的态学理论与模式进展
  • 著者: 李向林
  • 主題: 恢复力 ; 状态与过渡模型 ; 态系统 ; 自然资源管理 ; 草原 ; 非平衡
  • 所屬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Vol.51 (1), p.191-202
  • 描述: 20世纪初期CLEMENTS的演替学说被引入草原科学,标志着草原科学理论的一大进步。在此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以演替学说为代表的平衡态学理论对全世界草原科学研究和草原资源管理模式产了深远的影响。然而,20世纪70和80年代以来,平衡态学和稳态管理模式日益受到批评。一方面,在草原态系统的研究中发现植被动态表现出非线性特征,而这与传统演替理论和稳态管理观点不一致。另一方面,在世界其他地区开展的研究发现,在美国建立起来的草原科学理论和管理模式,在亚洲、非洲等环境随机干扰比较频繁的态系统并不适,因而呼吁研究新的框架模型,以便更准确地解释实际的草原植被动态,更有效地为草原管理提供科技支撑。在此背景下,非平衡态学应运而。特别是在东非草原态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态系统是非平衡的但又是可持续的(持续非平衡模型)的观点。进一步的研究揭示了干(冷)季关键资源相对比例对家畜数量和草原植被的潜在影响。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状态与过渡模型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替代性框架,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被应于草原管理实践,取代了盛行多年的草原基况评价。而非平衡理论则逐渐被后出现的恢复力理论所替代,因为研究发现过去认为的"非平衡态",被解释为"多平衡态"似乎更为合理。态恢复力在涉及多稳态态系统管理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特别是复杂的社会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草原态学理论的进步,也伴随着草原资源管理模式的平行发展,其中一个极为显著的特征是人类的角色从自然资源的利者转变成了自然资源的管理者。20世纪草原管理的主要模式被括为稳态管理,其目标是获得牧草和家畜产品的最大可持续产量。恢复力理论代表了当代态学最新、最重要的进展,其应进一步扩展到社会系统与态系统的耦合——社会态系统,并促进了适应性管理等和方法的发展。目前,上述几种管理模式在草原态学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草原态学理论和管理模式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整合,从而形成更完善的框架模型,能更加有效地应于兼具复杂性、适应性和社会性的草原态系统。
  • 語言: 中文
  • 識別號: ISSN: 0578-1752
  • 資源來源: Alma/SFX Local Collection

正在檢索遠程資料庫,請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