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顯示結果: 查詢種類 顯示結果: 查詢種類 索引

芬蘭教育的變革:新制度論觀點的分析 Book Review: Innovation, Human Capabilities, and Democracy: Towards an Enabling Welfare State

李崗 Lee-Kang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016-03, Vol.11 (1), p.137-142 [同儕審閱期刊]

可取得全文

引用 被引用
  • 題名:
    芬蘭教育的變革:新制度論觀點的分析 Book Review: Innovation, Human Capabilities, and Democracy: Towards an Enabling Welfare State
  • 著者: 李崗 Lee-Kang
  • 主題: Innovation ; OECD ; PISA ; 創新 ; 國際學生評量計畫 ;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 所屬期刊: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016-03, Vol.11 (1), p.137-142
  • 描述: 自從西元2000 年起,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開始舉辦「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芬蘭學生的成績便引起全球關注,大 家都想知道:這個人口不到臺灣四分之一的「小國」,為什麼可以獲得「世界第一」?曾志朗看見的是「閱讀文化的深度」,形成芬蘭人既遵傳統又重創新的教育風格;史亞睿認為天下雜誌記者的報導文章中,可以清楚洞察「國家因素」的重要性;李偉文則主張每個民眾都有責任督促各級政府,「把有限的能量放在最適當的地方」(引自蕭富元等,2008,頁1-9)。陳之華(2008)透過自己的近身觀察,指出「沒有資優班」的教育體制,真正表現出對每個孩子的關懷、信任與尊重。黃春木深刻地剖析臺灣教改的癥結在於,教育哲學始終不是改革論辯的焦點,警覺地提問:「我們還要學芬蘭嗎?」同時明確指出「回歸教育的本質與本務」才是關鍵(引自Sahlberg, 2013, pp. 28-34)。(2015)也表示,20 年來臺灣的教育改革,創造出舉世少見的荒謬場景,尤其是任意抄襲國外觀念和作法,例如,有些人鼓吹芬蘭教育,卻忽略他們在小二升小三時就落實留級制度,我們的十二年國教是學生躺上高中。那麼,芬蘭本國的教育學者又是如何看待自己國家走了30 年的教改之路呢?
  • 出版者: Higher Education Foundation
  • 語言: 英文
  • 識別號: ISSN: 1816-5338
    DOI: 10.3966/181653382016031101006
  • 資源來源: DOAJ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正在檢索遠程資料庫,請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