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在「有」「無」之間-《斷片-寂靜,致迪歐提瑪》的靜默美學及其時空感之展現

陳希茹(CHEN, Hsi-Ju)

關渡音樂學刊, 2018-09 (28), p.001-029

可取得全文

引用 被引用
  • 題名:
    在「有」「無」之間-《斷片-寂靜,致迪歐提瑪》的靜默美學及其時空感之展現
  • 著者: 陳希茹(CHEN, Hsi-Ju)
  • 主題: Fragment ; Luigi Nono ; Silence ; Space-Time Sense ; String Quartet ; Synchronicity ; 共時性 ; 寂靜 ; 弦樂四重奏 ; 斷片 ; 時空感 ; 路易吉.
  • 所屬期刊: 關渡音樂學刊, 2018-09 (28), p.001-029
  • 描述: 《斷片-寂靜,致迪歐提瑪》(Fragmente-Stille, an Diotima)是義大利作曲家路易吉.(Luigi Nono, 1924-1990)於1979/80年間所創作的一首弦樂四重奏。在那個盛行電子音樂以及致力開發有別於傳統樂器發聲法的年代裡,的回歸弦樂四重奏,顯得獨特。然而,這個作品儘管具有傳統的編制,卻沒有傳統弦樂四重奏所注重的聲部平衡,以及聲部間主題動機的對話與發展;取而代之的,是強調音色、音量、音區、觸絃方式、節奏與速度的混搭,在大量微弱音量、延長記號和休止符的底蘊下,呈現出一種靜默細緻的聲響氛圍。再加上從十九世紀德國抒情詩人賀德齡(Friedrich Hölderlin, 1770-1843)的詩作中所擷取而出的斷片(fragment),以及運用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和十五世紀尼德蘭樂派(Franco-Flemish school)作曲家歐克該姆(Johannes Ockeghem, c. 1420/25 - c. 1497)的想法或曲調作為素材,使得此作品不單只是斷片與寂靜風格的呈現,而是具有一種獨特的歷史時空感。據此,本文首先從曲中的寂靜手法與斷片風格出發,解析其靜默美學中所蘊含的多層次「有」「無」辯證關係;再嘗試連結樂曲中來自不同時空前輩作曲家與詩人的素材運用,勾勒出在靜默的「有」「無」之間,音樂時空的擴展與壓縮,體現後現代主義的共時性歷史觀。
  • 出版者: 台灣: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
  • 語言: 中文
  • 識別號: ISSN: 1814-1889
  • 資源來源: Airiti Library

正在檢索遠程資料庫,請稍等

  • 查詢:
  • scope:("NUTN"),scope:(NUTN_ALEPH),scope:(NUTN_IR),scope:(NUTN_SFX),primo_central_multiple_fe
  • 顯示現有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