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顯示結果: 查詢種類 顯示結果: 查詢種類 索引

村落视野下数字赋能的初步研究——一种探索性的文化解释

徐达 2022

可取得全文

引用 被引用
  • 題名:
    村落视野下数字赋能的初步研究——一种探索性的文化解释
  • 著者: 徐达
  • 描述: 硕士: 社会学; F320.3; 建设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2018年提出数字乡村建设战略以来,浙江省率先践行数字乡村建设的试点实验。本文选择浙江省嘉兴市桐乡石门镇墅丰村和杭州市萧山区戴村镇大石盖村两个典型村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式的实证研究,全面调研两个村庄的数字乡村建设情况。田野调查的资料证明,过去三年的数字乡村建设,并没有带来深刻的社会结构改变和产业转型的预期后果,更不用说村民日常生活的变革;相反,数字化建设落入了“表面数字化”的境地,村民对于自己的村庄正在进行的数字建设处于“无感”的状态。换言之,数字乡村的“赋能”变成了“失能”。  显然,仅从地方政府治理和经济发展滞后的视角无法完整性解释数字赋能却带来“失能”的社会后果。本研究旨在从技术文化的视角,探索性地分析乡村数字建设实践带来的现实困境和理论批判的可能性。为此,建构了一个“数字乡村文化生态体系”的理论模型,其由技术系统的数字生态、社会系统的数字生态以及意识形态系统的数字生态构成,这三个“亚生态”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又同时与更大的自然环境要素相关联,共同构成数字乡村的社会文化生态系统。  研究发现,在数字化技术没有明显差异的条件下,技术系统的影响是较小的,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体现在农村和城镇不同的基础条件之上,在数字乡村内部的比较中不占据主要作用;对于社会系统来说,其生态图景中生态链越复杂的体系,在建设效率和反馈速度上存在明显的欠缺。可见,并不是参与的单位和部门越多就越好,相比之下,一个互相信任的规模较小的领导团队,更能实现数字化治理的精准落地;对于意识形态系统而言,优化政府和企业管理单位的运营逻辑是数字赋能有效与否的重点。因此,深化数字治理的运营逻辑,是意识形态系统的核心之一,也是数字赋能的关键所在。  质言之,基于现有调查资料的研究发现,一个较小型的社会系统生态链,无论在执行效率,还是更新响应速度上,都优于复杂度较高的生态链,而深化运营的思路与逻辑也可以极大程度上使数字赋能更有效用。诚然,本文建构的理论模型与得出的结论只是基于两个村落的实证研究,是否具有普遍性的解释力,尚待进一步的调查与检验。
  • 出版者: 浙江大学
  • 建立日期: 2022
  • 語言: 中文
  • 資源來源: 学位论文 (Dissertations of China)

正在檢索遠程資料庫,請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