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顯示結果: 查詢種類 顯示結果: 查詢種類 索引

传统民居庭院类型的气候适应性初探

田银城 2013

可取得全文

引用 被引用
  • 題名:
    传统民居庭院类型的气候适应性初探
  • 著者: 田银城
  • 描述: 硕士: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TU985.125; 当代社会的发展是以能源消耗为代价的,几乎所有的现代建筑都要依靠机械空调设备来调节室内环境,带来的结果就是能源危机、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开始回归传统,反思传统建筑通过自身调节来适应气候的设计手段,思考传统民居是如何采用不同的被动式设计方法来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建筑是人类适应气候的产物,人类为了抵御恶劣的气候条件创造了建筑,气候是建筑产生与发展的本源,正如英国建筑师埃尔斯金所说:“没有气候的问题,人类就不需要建筑了”。我国自然气候是多种多样的,而民居形式的多样性正是应对不同气候条件的理性表达,对自然条件的不同反应决定了传统民居不同的基本形态。建筑的本质是人之栖居,空间是建筑的主角,所以可以说传统建筑对气候的适应本质上是空间对气候的适应,创造适应气候的、适合人之栖居的空间。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体现了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所以本文以传统民居庭院的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从气候适应性的角度,探究我国传统民居庭院空间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构建民居空间形态气候适应性的变化机制。  论文首先对传统民居空间进行解析,探究了我国传统民居空间的发展历史,从穴居和巢居发展到地面建筑,再到合院式民居的产生与蓬勃发展,对传统民居空间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析了影响传统民居空间形成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用现代建筑空间的解析方法对传统民居空间形态分类,分为单体建筑和围合庭院两种基本形态,提出了围合庭院的三种形态类型模式:“墙+建筑”模式;“建筑围合”模式;“建筑+厅堂”模式。其次对传统民居外部地理气候进行分析,具体的分析了影响传统民居的三个层级(地理大气候、地域中气候、聚落小环境)的气候特点。在第四章列举分析了不同地域中气候区内的典型民居的气候适应性特点。最后结合典型民居案例,构建了民居对气候要素纳与避的气候适应模式;归纳总结传统民居中单体建筑和围合庭院两种基本形态的气候适应性,分别从围合庭院的面积、进深和高宽比三个方面比较三种围合庭院形态模式适应气候的变化规律。  论文在前人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传统民居空间形态与气候相联系,突破了先前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局限于单一地区或单一类型的现状,为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的研究领域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同时唤起现代建筑师在建筑空间设计过程中对气候语言的重视。
  • 出版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建立日期: 2013
  • 語言: 中文
  • 資源來源: 学位论文 (Dissertations of China)

正在檢索遠程資料庫,請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