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顯示結果: 查詢種類 顯示結果: 查詢種類 索引

冯友兰与唯物史观

慈云生 2008

可取得全文

引用 被引用
  • 題名:
    冯友兰与唯物史观
  • 著者: 慈云生
  • 描述: 硕士: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政教育; B03; 冯友兰是20世纪中国的著名哲学家之一,本文意在填补冯友兰思想研究中的一项空白。冯友兰虽然没有就历史观问题作过专门的系统的论述,但他在哲学史的研究与书写中,运用和体现了各种不同的历史观,其中包括进化史观、辩证史观和唯物史观。在构建新理学体系的过程中,冯友兰把新实在主义与中国传统学术--主要是宋明理学结合起来,包括以现代学术眼光改造、重新诠释了宋明理学的自然观,并使之推演到社会历史领域。在此同时,他借鉴、吸取了唯物史观的部分观点,并与中国传统历史观相融摄,形成了其新理学的历史观。 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冯氏哲学中就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点影响……”[1]-p230只是较其后来多方面的丰硕成果而言,也由于唯物史观逐渐普及习以为常,使得后人不再注意冯先生早期就受到的唯物史观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客观环境的改变,虽然促使着冯先生主观意愿也随着改变,但其向马克思主义以及唯物史观的转向甚至可以从其早期的思想中寻找根源。 1949年后,随着哲学思想的转变,以及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冯友兰主动放弃了新理学的历史观,转向唯物史观,但在唯物史观的运用上,又经历了从被动迎合到主动吸取的转变过程。 1980年代以后,冯友兰重新恢复学术自信,部分地运用了唯物史观,深化了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特别是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六、七册中,冯友兰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革命史观,把“现代化”作为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命题,提出不少非常可怪之论,为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另外一种眼界与路径,体现了一位哲学家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切的历史关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不同时期对冯友兰思想的影响,以及冯氏在其著述中如何运用唯物史观的过程,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上述三个阶段,本文分别予以剖析,以便能从中获取教益。
  • 出版者: 江南大学
  • 建立日期: 2008
  • 語言: 中文
  • 資源來源: 学位论文 (Dissertations of China)

正在檢索遠程資料庫,請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