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顯示結果: 查詢種類 顯示結果: 查詢種類 索引

“人的发现”视域中的孟子哲学

甄桂美 2009

可取得全文

引用 被引用
  • 題名:
    “人的发现”视域中的孟子哲学
  • 著者: 甄桂美
  • 描述: 硕士: 中国哲学; B222.5; 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主题。这一主题的确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的价值意义作用的发现,是其得以确立的关键。而这一发现,就是人的发现。就此,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的试稿中,曾经指出:“春秋时期的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人的发现’时期,就是说,与‘天命’和鬼神比较起来,‘人’被提到了首要的地位,认为人应该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①此论极具启发意义。实则西周初叶以降,中国的思想文化即开始进入到一个堪称“人之发现”的时代,春秋以后,孔子则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大步。而孟子继承孔子,将此思想继续开拓,于是就有了人的发现主题下孟子的哲学建构。对于孟子哲学,学界已多所探究,并取得了许多标志性的重要成果,但直接从人的发展这一视角出发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有鉴于此,笔者基于“人之发现”这一视域,对孟子的哲学再做一番粗浅的探讨。 文章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人的发现的时代。简述了“人”的发现的历史过程。西周之前的中国社会,宗教思想占主导地位,百姓受到的是奴役,过的是没有任何尊严的生活。在此期间,人性尚未被清醒的认识。至西周初叶,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宗教思想对于人们意识的禁锢开始发生动摇,中国思想文化逐渐进入了一个“人的发现”的时代。孔子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阐发了其独到的仁学思想。孟子进一步深化仁学思想,在人的发现视域下,开展其哲学理论的构建。 第二部分,从生命善待到生命关怀--仁政下的人的发现。主要阐述了孟子之善待生命的思想和“仁政”下的生命关怀。孟子从整体的高度看待人及其生命,肯定人的生命存在是值得善待的,猛烈抨击了当时社会中种种“不善待”生命的现象。孟子认为普通百姓的生命与贵族的生命都属于人这一整体“类”的范畴,人的存在不是工具意义上。只有把普通百姓也当成人来看待,才能发现人作为“类”的存在,及其生命之所是。如此可以发现,人是高贵的,值得善待的。孟子进一步揭示了如何善待现实的感性生命。其仁政学说就体现了孟子对人的深切的生命关怀。 第三部分,性善论-人的价值根基的豁显。主要论述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在发现人作为整体的“类”的存在的基础上,孟子由对人的现实感性生命存在的善待和关怀,进一步向人的生命内在“之所以是”探究善待生命何以可能。孟子认为人的生命内在本身具有善的根基,从人的本心出发,认为本心之中具有四个善端,人的生命内在的善就是通过这
  • 出版者: 山东大学
  • 建立日期: 2009
  • 語言: 中文
  • 資源來源: 学位论文 (Dissertations of China)

正在檢索遠程資料庫,請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