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顯示結果: 查詢種類 顯示結果: 查詢種類 索引

唐宋词声音意象研究

白帅敏 2012

可取得全文

引用 被引用
  • 題名:
    唐宋词声音意象研究
  • 著者: 白帅敏
  • 描述: 博士: 中国古代文学; I207.23;I206.2; 关于唐宋词意象研究,可以说是词学研究的传统话题了。但以前的研究,多从物象的色彩、画面、场景等视觉感受入手,对声音、听感的关注则相对缺如。然而正如王安石《菩萨蛮》所写:“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午后枕边的三两声莺啼,悠然地置于词尾,不仅让词人情感尽展,也让词境界全出。这正是词中声音意象的效果,不同于“绿柳红花”的别样美感。   唐宋词中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声音,如雨声、鹃声、蝉声、蛩声等自然之声,鼓声、琴声、歌声、漏声、卖花声、捣衣声等人世之声,甚至仙乐鬼啸等异界之声。它们或宏亮或隐约,或清脆或呜咽,充斥在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梦境的每一个空间,丰富、广泛、活跃而生动。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词人丰富的情感以及词作优美的意境。从“声音”入手,关涉唐宋词意象研究,也为我们词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本文共分为七章,笔者选取“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述,首先对唐宋词中的所有声音进行“多元”透视,中间结合多个典型个案设专题分析,最后再总体论述声音在唐宋词中的作用。大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选取昼夜、季节、地域、作家等四个角度,对唐宋词中声音意象进行“多元”透视。昼夜方面,主要分析光线与环境的不同对声音的影响,及声音对昼夜的表现;季节方面,主要研究了四季的不同声音,及季节因素对声音的作用,着重分析了春秋两季的声音问题;地域方面,选取巴蜀、江南、边塞等三方“领地”,论述了地域与声音关系;作家方面,选择辛弃疾、吴文英两位个性迥异的词人,分析不同词人对“声音”的差异表现。   二至六章是专题论述,也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为了突出不同声音意象的个性,同时也为了提供更多的研究视角以资借鉴,笔者特对每一个专题,采取不同的研究体式,分别论述了唐宋词中雨声、莺声、鹃声、蝉声、蛩声、鼓声和琴声等七个声音意象。   第二章从雨的多感性切入,集中论述了不同季节、不同生活状态的听雨感受,以及雨声多感交融的意境美。而这些美和感受主要通过杏花雨、荷花雨、梧桐雨、芭蕉雨、梅雪雨及驿馆听雨,舟船听雨,山居田园听雨,渔隐听雨,并床听雨,剪灯听雨等几个传统模式加以表现。   第三章从前代“莺声”的表现史切入,集中论述了唐宋词中莺声的柔美特征及莺声在唐宋词中的作用。通过晓莺残月、莺声小院、柳浪闻莺、花外流莺等意象模式表现其声音之美。同时,论述莺声中的春之感、意境之美、娇慵之美和歌舞
  • 出版者: 苏州大学
  • 建立日期: 2012
  • 語言: 中文
  • 資源來源: 学位论文 (Dissertations of China)

正在檢索遠程資料庫,請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