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顯示結果: 查詢種類 顯示結果: 查詢種類 索引

冯友兰唯物史观辨析

薛影 2013

可取得全文

引用 被引用
  • 題名:
    冯友兰唯物史观辨析
  • 著者: 薛影
  • 描述: 硕士: 马克思主义哲学; B26; 冯友兰是我国上世纪著名哲学家,“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代表了冯友兰一生的主要成就。其学术思想体系复杂且非一成不变,但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思想,就是贯穿于冯友兰哲学思想大半生的唯物史观。简单的看,冯友兰在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应用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唯物史观对其早期哲学思想的潜在影响、建国后哲学思想的重大转变、晚年的新理学与唯物史观的兼容和唯物史观的升华。   冯友兰的早期哲学思想中就体现出唯物史观的影响。冯友兰早年赴美国留学,其导师孟大格和杜威分别是著名的新实在论者和实用主义大师,新实在论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后来冯友兰学术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依据。三四十年代,正是唯物史观奔腾而入的年代,作为与时俱进进的冯友兰,自然不可避免的被卷入了这场浪潮之中,将唯物史观理论引入学术研究中。从他在这一时期的唯物史观取向,我们不难发现此时的他是一个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工作者的边缘化学者,也正因如此,冯友兰的学术少了意识形态的外衣更好的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价值。建国后,随着哲学指导思想的转变和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冯友兰不得不从根本上放弃了新理学的历史观,进而转向唯物史观。但在转向唯物史观的态度上,冯友兰是既自觉自愿又被迫无奈的。在这一段时期,冯友兰走了弯路,受了教训,他的思想经历了痛苦的选择和转变。在随后到来的八十年代,冯友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过去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决定重新编写中国哲学史。历经十年,克服无数困难,冯友兰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终于问世,当然中间的出版还遭遇了不少曲折。经过几十年的学习和沉淀,我们可以发现,在这里唯物史观在这里得到了升华,冯友兰也融会贯通了他一生的所学所思,使新理学和唯物史观得以兼容。   冯友兰取法唯物史观呈现出的学术化特点,是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阵营之外的学者,他对于唯物史观的理解和应用与马克思主义工作者相比,有很大不同,冯友兰彰显的是唯物史观的学术价值,唯物史观在他的学术中,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纯粹的学理的姿态。本文将冯友兰学习和运用唯物史观的过程分为民国时期、建国后三十年、学术自由的新时期三个时期,并加以剖析,以得到更多启示。
  • 出版者: 江苏大学
  • 建立日期: 2013
  • 語言: 中文
  • 資源來源: 学位论文 (Dissertations of China)

正在檢索遠程資料庫,請稍等